家住翠堤——天柱山樵(1)
【发布时间】:2006-07-04
居住的理由
翠堤春晓,无疑是沾了些南方山水色彩的名字。说北方有些男性化,南方有些女性化,话就扯远了吧?但“翠堤春晓”叫在这里,使这里就有种风情万种,蕴玉含翠的意思了。好在北方造作的这样的南方山水原本就不少。天下山水,本同一家,封建王朝皇帝老爷也嚷着“谁道江南风景佳,移天缩地在君怀”,平民百姓将那一缕温柔难道就搂抱不得?
关于翠堤春晓,我先是被地图上的那一方绿色吸引住的。说是有绿葱葱的森林、说是奥林匹克公园、说是首都的氧气吧……那一方深深的绿,仿佛一块偌大的翡翠,又疑似一汪凝脂的春水,对于深陷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人来说,无疑是充满了诱惑的。况且“翠堤春晓”是一个多么诗意盎然的名字啊!她使人联想到江南、西湖、苏堤……家住翠堤,倘若真的能天天感受到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”的唐朝,不是人生的一大惬意之事?
美国经典电影《THE GREAT WALTZ》,翻译过来也有叫《翠堤春晓》的。写的是著名音乐家施特劳斯的爱情故事。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,总美丽而凄艳,况且写的是音乐大师,其中蕴含的音乐感就会更加美妙。我特别喜欢那首插曲:“当我们还年轻,在美妙的五月早晨,你曾说,你爱我,当我们还年轻。你曾说,你爱我,啊!我们心心相印,我们欢笑,我们喊叫,然后分手时刻来到,别忘了,你爱我,当我们还年轻……”
哪个不流连青春时代?哪个不珍惜往日的爱情?当我们满头白发,站在落日的斜晖中,突然听到从远处深秋的森林里飘来这首歌,谁能抗拒它的感情力量?谁又能抗拒美好的回忆?有感情的人无法抗拒感情,有回忆的人自然也无法抗拒回忆。这插曲给人以温情,以希望,以爱心……总而言之,想到自己所住的地方能与一位大音乐家的爱情与名字联系在一起,我心中就充满了憧憬,嘴角抑制不住地喜悦。
但很快,我就知道“翠堤春晓”只是出于商贾之口。是他们用来促销房地产的一块金字招牌,它原来的名字叫“龙祥嘉园”。现在几幢不高不低的楼房上挂的也是这种毫无诗意的蓝色牌子,俗气得令人有些吃惊。我心里喃喃地念着“翠堤春晓,翠堤春晓”,只得无奈地原谅和服气。
翠堤春晓,是现代人向往田园与自然生活的一个杜撰的名词,仅此而已。
“居长安,大不易”
“我爱北京天安门……”“北京的金山上……”
多少年随风而去,多少歌声随风而逝。但这两支歌却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耳际。民族唱法、通俗唱法、美声唱法……在这个歌声满天飞的时代,充斥我记忆的还是童年耳熟能详的歌,就是《红灯记》《智取威虎山》《沙家浜》那八个样板戏也忘不了……童年的记忆就是这样地顽固。现在想起来,北京只是留在我儿时记忆中。天安门、故宫、北海、颐和园、什刹海、昆明湖……记得小时候看过一张二叔镶嵌在玻璃框里的宣传画。在我心里,北京便是这历史的陈迹,故都的秋、北平的春天、酸杨梅汤、黄昏胡同里的吆喝声……我奇怪这些东西仍然久远地灌满我的脑海。
在西城区作家协会——顺便说一句,我工作在东城区,居住在朝阳区,却是西城区作家协会的理事。当然,持有这种身份的不止我一人。一位作家深情地回忆起西城的什刹海、鲁迅故居以及胡同里居住的许多作家。谈到西城文化时,他说,那时的作家住在北京,感受也创造着北京的文化。居住有居住的理由。从昔日作家们一篇篇饱蘸着历史风尘与文化沧桑的文字里,就可以看出那时北京的文化真是浓厚而醇绵!说到这里,我脑子陡然一大,现在北京高楼大厦耸立,钢筋遍地丛生,现代化是现代化了,可这与其他任何一座钢筋混凝土堆砌起来的城市有何区别?说是与国际融合,可是她的文化身份呢?——这倒有点像我们这些“作家”,可以东城,可以西城,可以北城,可以南城,甚至与外省也没什么不一样——有那么一刻,这简直动摇了我居住北京的信心。